一、十八般武艺指的是哪十八般
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
镗 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二、螳螂拳是谁发明的
螳螂拳的发源地是山东省烟台地区,最初流行於莱阳、海阳一带。经历代宗师充实发展,逐渐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并无门派之分。传说王郎创螳螂拳时只有「崩补」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赵珠时才创出「乱接」(现也叫拦截),再传至梁学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经典套路为「崩补」「八肘」「乱接」「摘要」。其后流传广泛,研习者众多,始分枝成各种流派,套路亦各有发展创新。
三、清朝皇帝为什么都会武功
清朝皇帝会武功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先后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保持骑射传统不至丢弃。首先是加强皇子宗室、八旗贵胄勿忘骑射传统的教育。顺治帝曾规定,10岁以上的亲王及闲散宗室,每隔10天到校场进行一次骑射演习。对20岁以上有品秩的宗室要求更严,指定他们每年春秋要戴盔披甲,参加宗人府举行的弓马考试;并授权宗人府对态度怠惰,成绩低劣者进行参处。顺治帝对自己的儿子也毫不宽纵,特为幼小的玄烨(后来的康熙帝)选择了技艺高超的侍卫默尔根做老师,训练玄烨骑射,像读书作字一样“日有课程”。玄烨稍有不合要求,默尔根即直接指出。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玄烨练就一身好武功,能用长箭,挽强弓,策马射侯(布靶)十有九中。康熙二十二年,他在浅草丛中一箭射死猛虎,又传在马上连发三箭,箭箭射过峰顶,其山便称为“三箭山”。晚年他曾对众群臣、侍卫说:“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于一日兔三百一十八。”
四、午时三刻刻是多长时间?
现在的一刻=15分钟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五、明末清初对武侠人物如何称呼
1. 认识名姓的,就称兄台,如张兄李兄,年纪小的就叫兄弟,王兄弟,李兄弟等。
2.不认识名姓的,就称朋友,如金庸老先生的侠客行中,就互称朋友,若是长乐帮的,就称长乐帮的朋友,亲切一些,也可以是好朋友。
3.实在不认识的,就看其打扮,若是持刀带剑的,就叫大侠,如张大侠,李大侠,分性别男女,又叫女侠,少侠。
4.年纪大的,辈分高的,直接叫前辈,不会错的。
5.老前辈对后辈一般称:贤侄,俊杰,后生,无礼些,直接叫小子。
另外:阁下,先生,一般是尊称,被称呼之人,必要有过人之处才行,如金庸《侠客行》中,长乐帮贝海石,就被称作“贝先生”。
望采纳O(∩_∩)O谢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