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桩过程中,怎样用意念寻找尾椎穴
其实意拳站桩的主旨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加一些简单的意念,如抱气球,抱纸球等,意念抱这些比较轻的东西有助于诱导精神的放松,精神放松之后肌肉自然会放松,从而达到从精神到肉体的高度放松,放松之后,气血运行加快,体温升高2~3度,全身毛孔张开,身体如沐浴般的舒畅,有了这些体会,自然而然就入静了,区区4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身体舒适得力之后,就不需要意念了,尽情地享受站桩的乐趣就行了。
长期坚持练习站桩,身体越来越好,心态优化,有助于生活,工作和学习,站桩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站桩是否意念集中在球上.吸气时球胀起来,呼气时球凹.
回楼主
楼主不要完全的集中在这上面,只要似有似无即可!
站桩在于意念活动中,放松自己的身体,达到形神合一!
所以楼主你只要注重在 松静自然 即可!
三、武术强身健体
站桩 站桩(双手托天)
两脚左右自然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心相对(手心劳宫穴采气)。吸气时,提肛,五指抓地,舌顶上胯,意
念大自然之精华慢慢向上托起,托过头顶稍停。呼气,全身绷紧用暗劲,掌心向下、翻掌,两手五指分开,意念大自然精华之气往下压,初练9至18次,随功增加至36次。 站桩是中国武术普遍采用的筑基手段。站桩不仅仅是扎马步,我知道的还有弓步桩、虚步桩;站桩也不光是为了练腿力。
我只略知一点太极拳的站桩:
太极拳习练时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只有这样,在技击中才能敏锐的觉察到对方的破绽,作出迅速的反应,后发先至,出奇制胜。站桩事达到这种境界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常用的站桩练法是:两脚开步同肩宽,两膝微曲,两臂曲抱于胸前或腹前,双手距离约十厘米十指相对。
然后就是调整身形:头放正下颌略内收、两耳放平、双肩同高、两髋同高……
然后调整精神:两眼视正前方略低一点,两耳听正后方略高一点。百会虚虚向上领起……
然后放松周身:从头顶开始检查,逐一放松周身,直至双膝、双脚踝,而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
反复检查、调整并体会节节放松、节节对正的感觉,此时,应已达到命门后撑、跨根内缩,臀犹如钟锤悬挂……
体会“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感觉,体会气沉单田的感觉,体会身备五弓的感觉等等。
此时的放松,不是松散、软塌塌,而是周身是一个整体,处于一种“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状态。
不仅有静的桩功,也有动的桩功。
站桩不仅是练基本功,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手段
站桩(浑圆桩)
两脚与肩同宽,默立,调心调息调身,放松身体,平稳呼吸,心态平和。
稍微屈膝似蹲似坐,双手上拉抱球,两手与肩同宽,,五指撑开,手心向内,略向内旋腕
内抱外撑,脚似扎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上吊百会,下坠会阴。
肩膀要放松,不要耸起来。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宽,也可以与肩同高对拔。
目视前方,以一念代万念。起来的杂念,随它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桩得舒服,不僵硬,但是动作要领要对,不能东倒西歪。保持头正、颈直,对称。
形意拳称其为浑圆桩,意拳(大成拳)称其为平步撑抱桩
马步
基本上练武术和爱好武术者都知道马步
练武先扎马,入门三年桩
马步专练下盘的稳固
站久了,大腿肌肉发达结实有力,脚步沉稳
再练马步推砖
功夫就上身了
四、太极拳站桩的要领
(1)头易正: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俗语讲:“上不正,则下斜”,头正神清,神态端庄,收颏直颈而其头必正直,大有统领全身之意。
(2)肩易顺:顺肩者,两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顺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张,毫无拘禁、高耸之状,以合出劲之态,此势乃此桩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严在于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壮神威,挺胸则有失中正,出胸有利于腰的灵活,腰部灵活,则身体轻灵,周身合力易成。
(4)腰易稳:腰,为人身骨节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运动的纽带,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紧的是稳,稳而厚重则坚实,上、下行气不滞,则出劲不空。
(5)足易坚:足坚者,两足放平,大趾内侧用猛哪虚力向下扣,使脚部稳稳的立于地上,古语言:百力皆发于脚,足之坚稳否,将直接的影响步法、身形、发力的能力。
扩展资料:
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缓塌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枝燃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
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桩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