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长拳的认识
中国拳派之一。查拳、花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古代也有专称长拳的拳种。现代新编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长拳吸取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各种拳械套路。它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长拳适合于青少年练习。从编排上看,它既有适合于基础训练的一面,又有适合于竞赛、提高的一面。它的内容包括拳、掌、钩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还有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伸屈、直摆、扫转、击响等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跌仆、滚翻动作。长拳在技术上有八点要求:①姿势。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直腰,敛臀,上肢舒展、挺拔,下肢稳定、匀称。②动作。在做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时,起止点、路线、力点都要清晰。③身法。要把躯干活动和吞、吐、闪、展、冲、撞、挤、靠等攻防变化紧密结合起来。④眼法。要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通过眼神把一招一式的内在意识充分表达出来。⑤精神。要全神贯注,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⑥劲力。要有刚有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发劲时有爆发力;要以意识支配动作发力,并以气息配合,做到内外合一。 ⑦呼吸。讲究提、托、聚、沉四法。跳跃时用提法,静止性动作用托法,刚劲性动作用聚法,由高到低的动作用沉法。⑧节奏性。在演练中,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的对比越鲜明,越突出,节奏性越强。长拳动作舒展,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
该拳的特点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一般较多,长拳中也间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动作是以长击动作为主。长拳的基本技法规律包括:顶头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动迅静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 阴阳相依,相辅相衬。另外,古时太极拳的别称。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把流传广泛的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种,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了一种长拳。现代新编长拳吸取了诸拳种之长,把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在内的各种拳械套路,使之成为基础武术训练和全国武术表演比赛项目。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分为两种:(一)规定套路:国家体委统一制定,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初级)。每组均有长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五种套路,每个套路是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二)自选套路: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完成套路时间都有统一的要求,如内容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等动作。长拳的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
怎样使孩子更乖
我研究心理學和從事教育工作已三十年,一直在努力幫助為人父母者了解,適當的訓導可使孩子明白為什麼某些行為是錯的,並學會如何糾正。教導孩子舉止端正,主要的原則其實很簡單。當你看見孩子行為良好時,你就應該加以稱讚、給他一個微笑、摟抱他一下或者拍拍他肩膀—用行動表示你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孩子。
這樣做對於教導孩子行為規矩,有好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試看看以下這個假設的例子。一個四歲男孩和他的兩歲弟弟,跟母親到百貨公司去。那個四歲男孩在百貨公司裏並沒有跑來跑去,也沒有把貨架上的玩具扯下來或欺負弟弟。但是,他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呢?他母親完全沒有理他,而只顧自己購買東西,樂得清靜一下。但後來那孩子行為改變,先一把推倒了弟弟,然後自己四處亂跑。於是,他母親立刻就把注意力轉到他身上,並且高聲喝罵。她不知道,她這樣做已違反了「不脆的馬鈴薯片定律」。
對於馬鈴薯片,小孩當然愛吃新鮮鬆脆的而不愛吃不脆的。不過,如果他只能得到不脆的馬鈴薯片,他也會取來吃的。同樣道理,孩子通常都希望得到父母有誇獎作用的注意,但如果他能得到的只是含有責備意思的注意,他也會感到滿足,因為這總勝於完全受忽視。
孩子行為不端時,做父母的通常都會對他們增加注意。其實,這樣只會使孩子變得更頑皮,因為他發現這是達成心願、得到父母的注蔥的有效方法。
要鼓勵孩子行為循規蹈矩,下列的六個方法會有幫助:
一、與孩子建立和諧關係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談話簡直不能算是交談。「露西,不要碰那書架!」「小明,你要我說多少次才不再騷擾你妹妹?」許多父母都常用這種帶有指揮、命令和譴責口氣的話去支配孩子的行動。
講故事是投其所好地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好方法。父母可以談談他們年幼時的有趣或好玩事情。孩子特別愛聽父母述說他們童年所做的傻事,因為這些事情可以引起他的共鳴,能使他發笑。這樣做常常可以鼓勵孩子也把自己的事傾訴出來。
父母還必須和孩子一起做些事情—一些不用孩子做什麼,而只要與父母一同開心的活動。我的孩子年幼時,我常帶他們去參觀消防局、警察局和報館的印刷機房。對於這些事情,他們至今想起仍然開心。要教導你的孩子信任你。想要取得孩子信任,便須對他誠實坦率,即使這樣做會使他暫時生氣或害怕也不要緊。舉例說,如果你告訴孩子打針只不過像蚊子叮一下,但事實上他卻覺得像大黃蜂螫刺,那麼,以後你在一些比較重要問題上所說的話,孩子便可能不相信了。要得到孩子信任,還必須言而有信。答應了陔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二、獎勵孩子的好行為對孩子的行為定下簡單的目標。要注意哪些行為應該鼓勵,哪些必須加以勸阻。
假設有個母親喜歡讓孩子幫忙多做點家務。當孩子幫忙做家務,例如自己收拾衣服等等,她留心地看看他做,然後給他一個微笑,再說一些讚賞他的話。但是如果孩子不願意幫忙,他就完全得不到母親的注意,因為他這種行為是在「不受歡迎」之列的。
當然,有一點必須知道,能驅使某一個孩子行動的力量,未必對另一個孩子也有影響。你可以給孩子幾個硬幣,或者請他吃一頓,又或者和他一起玩一種遊戲,為獎賞他的方法。孩子作出了你認為值得鼓勵的行為之後,如果你立刻就加以獎賞,最能收獎勵效果。
開始時要經常給孩子獎賞,但不久,只要偶然給一次就夠了,因為這時他已逐漸發現品行端正是愉快的事。
三、和孩子速成協議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你可以採用一種叫做「立約」的技巧,讓孩子有權決定自己用什麼行為去獲取特殊酬勞。如果孩子曾參與作決定並覺得合約對他有利,他便會懷著賭勝的心理盡力把工作做好,於是大家都成了嬴家。例如,孩子同意如果在一星期內他能每餐飯後都不需提醒就自動收拾飯桌,他就可以請一些朋友回家開茶會。
立約有助於消除爭論,因為合約中的條件都是經立約者同意的。孩子履行了他那部分合約之後—不是在完成合約之前—一定要如約給他酬勞。不過,千萬不要因孩子發出怨言而不開心。孩子不見得會喜歡履行那合約;他只是不得不履行合約而已。
四、發生紛爭時須加以制止當孩子真的在生事,你就要命令他停止,叫他進房間去,並用行動向他表明,打別的孩子及扔東西或食物,都是不能接受的行為。這是使他和他的搗亂行為分開一段短暫時間,也許五分鐘。這五分鐘隔離並不是一種責備性的注意,當然更不是一種獎勵,而是給他一段時間讓他冷靜下來。
如果孩子拒絕回房間,那麼就趕他進去。還有,如果他的行為不是破壞性的(如果是,你就必須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你不必規定他在暫停時間內做些什麼,否則可能引致他產生反抗心理。倘若他抱怨或者叫屈,別理睬他。孩子一搗亂就被強迫停止的次數多了,他通常就會明白到那是不可避免的後果,於是,他的破壞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五、不要製造能引起麻煩的環境我們常常會把孩子放在只適合大人的環境中。例如,我們不把容易打破的物件移開而讓剛學走路的孩子伸手就能搆到,可是,當那物件被打破了,我們卻會生氣。
我最近看足球比賽時,在觀眾席上看見一個父親掌摑他的兩歲兒子,原因是那孩子站在座位上向後面的人投擲爆玉米花。但這位父親並不明白,他那樣做實際上會對孩子日後的行為有不良影響。試問,如果他自己被迫出席一個長達一天的研討會,他對論題完全不感興趣,還要坐在比他高一倍的人後面,他會覺得愉快嗎?
你的孩子有時可能會感到疲倦或變成脾氣急躁,你須事先有所準備。傍晚時分常常是一個人身心最疲勞的時刻,這時候,父母與子女都會很容易就互相反應過激。讓孩子吃些有益健康的點心、建議他做些安靜的活動以及獎勵他的好行為等,都可以幫助他應付這個困難。
如果孩子們彼此難以和睦相處超過幾分鐘,就不要強迫他們在一起。要考慮到孩子也需要有個人的小天地。倘若他們共用一間臥室,可以用家具把他們分隔開。讓每個孩子都有個櫃子或抽屜放置他自己的特別物品。去旅行以前,大家要先商量妥當,安排節目以免旅途沉悶。不妨帶備一些玩具和錄音機,或設計一世一視覺或文字遊戲以將駕車出遊變成開拓見聞的旅程。
拿出地圖分給孩子,叫他們幫忙尋找沿途值得一遊的名勝。這樣,孩子就會有一種自主感,而且覺得興奮和感到受重視。
六、促進與孩子問的感情交流我最喜愛的訓導兒童方式,是教他們把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情感都傾吐出來,不要鬱積心內。你一旦知道了孩子的問題癥結所在,你就能幫助他把問題解決,毋須再臆測其情緒反覆無常的原因或忍受放肆的行為。
兒童常會忍住脾氣,因為他們恐怕宣泄強烈的憤懣會導致失去父母的喜愛。應當教導兒童明白,忿怒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的一個正常部分。幫助他們以不傷害他們自己或別人的方式說出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可以教導兒童用安全的方式,通過體力活動把消極的情緒發泄出來—例如練拳擊打弔袋,或者繪一張泄憤的圖畫。他們學會了承認自己的忿怒,學會了如何有建設性地把怒氣宣泄出來之後,就能較容易處理自己的情緒了。
幫助兒童了解他們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方法是「反饋」。這方法分為三個簡單步驟;(一)留心傾聽。(二)設法了解孩子的感受。(三)將孩子向你傾吐的感受,用你自己的言語向他「反饋」,但要確保你確實了解他的意思。孩子需要知道你願意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問題,而且重視他的感受。如果孩子在一次默書不及格後向你說:「我真是個笨蛋!我討厭默書!」這時,你不要鸚鵡學舌般重覆他的話:「你覺得自己是個笨蛋!你討厭默書!」也不要教訓他:「你以後必須多用功讀書。」你應該向他解釋他的話的真正含意:「我知道你感到灰心喪氣。可是,那課書那麼長,我真不知道你怎樣才能記得住。」你和孩子有相同感受,他自然就會覺得你和他是一夥的,於是對於你提出的糾正問題建議,就會較容易接納。
當你不開心時,你通常用「我怎樣怎樣」的方式跟人說話。但為人父母者生孩子的氣時,通常都是用「你怎樣怎樣」的說話方式,例如:「你從不按時回家。」這種說話方式含有責備的意味,會引致孩子產生自衛意識。
你要用「我怎樣怎樣」的方式,說出你對孩子的行為的感受。例如:「你…(不通知我就去了朋友家中),使我覺得…(很擔心),因為…(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出了事)。」
「反饋」和「我怎樣怎樣」的方式,可使溝通的渠道保持暢通。把它們稱為訓導兒童的技巧,雖然聽起來可能令人感到胡塗,但如果明白到訓導和懲罰是兩回事,便絕不會有迷惑的感覺了。焦點在於孩子能從你的方法學到些什麼,而不是你的方法會給他製造多少痛苦。
如果父母留意孩子的長處,而不只挑他的錯,孩子就會作出積極的反應:當孩子的行為改善了,父母自然就會更加疼愛他。於是,一個奇妙的循環便開始運轉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