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怎么练双盘
二、双盘
(1)过渡练习:
1、单盘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后,就要进行双盘的练习。双盘是由单盘过渡而来,在过渡中应采用如下的做法:
练习者端身正坐在垫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则,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时要把脚尽量的放在膝关节的位子上,这时右腿的膝关节可能是翘起的,练习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关节处,逐渐的施加压力,直到右腿膝关节贴到左脚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反。
2、上述的标准达到以后,继而进行过渡位子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的把脚向体外移动,即由原来的脚压在膝关节的位子变成踝关节压在膝关节上;然后用手按住膝关节进行按压,使膝关节贴到腿上为好。左右练习相同,方向相反。
经过上述的练习以后,练习者已经初步的具备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练习打坐的时候,应先以单盘为上座主要的练习方法,要尽可能的加长静坐的时间。在静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时练习,不可偏颇一侧。否则,对练习双盘不利。
(2)双盘练习:
经过上述的锻炼,练习者的下肢关节已经初步的具备了双盘的基础。但是,要想练好双盘打坐,还要进行双盘练习,在练习时,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以半小时为度,继而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或更长时间。在坐时,还应本着左右同进的原则。最好在每次练习中先左而后右,或先右而后左,因人习俗而行。
以上是练习打坐的基本原则,希望练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
打坐双盘速成法
双盘,即著名的“七支坐”、“莲花坐”。一般认为是高功夫必备只姿势,尤其在密宗中,没有此基础,似乎无法继续往上进行锻炼。其实,这种姿势的好处只不过是:
(1)比较稳妥,不易倾倒。
(2)下肢盘得紧,气血主要集中在胸腹,入静程度高。
(3)坐姿威严,心理暗示好。
(4)利于气脉调和,是长时间打坐的最佳选择。
但是,采用双盘,必须得两腿有相当的柔韧性,否则会疼痛难当,无法入静。硬行练习是不行的。据本人体验,双盘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成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执著此姿势。别的姿势往往占地面积小,身体承受的压力也比较小,随时随地的可以练习。双盘的训练如下:
(1)平坐于地面上,右腿前伸。左腿盘起,左足搭于右腹股沟上。左手扶左膝,右手扶左足。上下压左膝,直到左膝碰地。上下压动5分钟左右。换右腿。
(2)同上,左足从右腿上下来,仍贴于右大腿根儿,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3)同上,左足搭在右腹股沟上,两手攀右足,头够右膝盖,同时呼气。换另一侧。 (4)同(1),将右足也盘回,只是未搭于左腿上。上下压动左膝。试着将右脚搬到左腿上。成为双盘。换另一侧。
(5)左腿跪,右腿伸,两手攀右脚,头够右膝。
打坐时,采用单盘,同时练习调息功(如清理经络调息功)。待到熟练后,练习放松功。这是练习双盘的关键。过一定时间后,你会感觉到在两腿、两脚、会阴等处有种力量(即内气)在酝酿。此时你可以加以引导,利用“性能量提升法”、“漏尽通”等方法,你会很快打通腿脉、督脉。这样双盘极易成功
古代关于莲花的传统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