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瑜伽问答老山日记网

窦尔敦是谁

300 2024-11-01 04:34

一、窦尔敦是谁

窦尔墩,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清直隶河间府县窦三町人,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墩。

窦尔墩出身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打活,他行侠仗义,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因不满地主老财为富不仁,遂涉足绿林,抗清反暴。当时,献县以北,河间城以南的方圆数十里区域内,就是他与绿林好汉们经常啸取聚义举之所。窦尔墩一生未婚,他获取的钱财,多用于济困扶危,个人坚持过简朴清贫的生活。当地百姓对他有口皆碑,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门富户和反动官府对他却闻风丧胆,恨之入骨。

窦尔墩少时曾拜在当地名师韩实门下习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将石某为师。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尤擅使大刀。绿林生涯,使其深感长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设计改制了一种护手双钩,此兵器兼有刀、钩、匕首之功能,破长兵,敌短器,钩刺自如,攻防兼备。窦尔墩挥起双钩,疾如闪电,势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称它为虎头双钩。

为了扎下反清抗暴的大本营,他把河间府作为攻取目标,并智取得胜,首战告捷。窦尔墩虎踞河间府,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兵部尚书彭朋发兵河间,连战失利,因此被弹劾削职。黄三泰为搭救彭朋,派人指镖为凭,向窦尔墩借银。虽说是借,实则是依恃武力,明抢强夺。窦尔墩是血性男儿,哪买他的帐。黄三泰栽了跟斗,恼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较量一场恶斗。比武前双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黄三泰是个久闯江湖的老手,虽有君子协定,但他仍暗器藏身。临阵双方交手数十合,黄渐觉气力不支,遂背弃盟约,用“甩头”击窦。窦尔墩自恃武艺在身,没提防对方会暗器伤人,遂被击中左膀,遭敌暗算。时清兵突至,窦尔墩率众出逃,失弃了河间府。

此后,窦尔墩又在清皇陵马兰峪以北的风水禁地兴隆山,觅得一处三面临水,一面绝壁耸天的险地,扎下了连环套营盘,继续与清廷作对。后来,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金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到围场行猎。窦尔墩探知这一消息后,只身潜入御马厩,用熏香熏倒守卫,用匕首杀门丁,盗走了御马。此举,使绿林义士大受鼓舞,给了清廷又一沉重打击。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职,黄三泰也因受到牵连。窦尔墩终于报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

官兵攻环套数年不下,便想出了一个先捉拿窦尔墩的老母,诱其投案的毒计。窦母被捕后,官方贴出告示,称数日之内,窦尔墩若不投案自首,便杀其母。窦尔墩是个孝子,求母心切,误投囹圄而亡,时年34岁。此事记于《献县志》中。

二、竹节人工具

工具/原料竹节钩针方法/步骤1 把串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长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跟现今健美比赛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2 将那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弹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了。3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4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号称“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5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缕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准备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响的名号。

三、请问鼓有几种打法

大锣三锣凤点头 又名硬三锤,用于激动、紧格、愤怒的情绪下唱快板的时候,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若不是画图来得紧”这一段快板时,即用大锣三锣凤点头;另外在《坐宫》中杨延辉唱“我在南来你在番”之前也是用的这个点子。 小锣三锣凤点头 小锣三锣凤点头是快板的入头。如《群英会》中鲁肃唱“昨日里在帐中夸下海口”和“这件事本是你自作自受”这两段快板前所用即是。 两锣凤点头 此为散板的入头,常用在比较悲伤的情境下,用以代替大锣双楗凤点头。如《四郎探母》中“别家”一场,杨延辉在接唱“舍不得老娘年高迈”之前,即用两锣凤点头。 一锣凤点头 又名一锤凤点头。有几种不同变化形式。一是凤点头的简化形式,用来代替凤点头,如《打鱼杀家》中李俊唱完之后,倪荣接唱前,可以用简化的一锣凤点头来代替。一是小锣的一锣凤点头,如《宇宙锋》中秦二世念“内侍,掩灯而进”,有时以此代替正格的凤点头。一是作为流水板的入头,并加强语气,如《玉堂春》中苏三唱“王公子好比采花蜂”一段流水板之前。一是作为散板的入头,例如《法门寺》中刘公道唱“怕犯王法当乡约”的散板等,都是用一锣凤点头作为入头。 大锣帽子头 又名帽儿头。其用途一是为念引子增加声势;二是作为回龙及部分慢板的入头。三是作为唱牌子的入头。如《借东风》中诸葛亮所唱的回龙;《宇宙锋》中赵艳容所唱的反二黄慢板之前都是用的大锣帽子头。 小锣帽子头 此为配合主角第一次出场的亮相及慢板的入头。例如《坐宫》中杨延辉出场亮相时即用,然后接小锣原场;作为慢板的入头如《二进宫》中李艳妃所唱的第一段慢板之前,所用即是。 导板头 用于西皮、二黄导板过门之前的入头。例如《武家坡》中薛平贵所唱“一马离了西凉界”的西皮导板;《借东风》中诸葛亮所唱“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的二黄导板,用的入头都是导板头。 小锣导板头 小锣导板头也是作为导板的入头,只是使用的场合不同,视剧情而定。一般情况,多用于旦角且剧中情境较平和。如《坐宫》铁镜公主所唱“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武家坡》中薛平贵所唱“八月十五月光明”,《二堂舍子》中王桂英出场前的二黄导板等,都是用的小锣导板头,因当时情境不需要用大锣来演奏。 南梆子导板头 专用作南梆子导板的入头。例如《得意缘》中狄云鸾所唱。 小锣南梆子导板头 也是专作南梆子导板的入头。例如《白蛇传》中游湖一折白素贞所唱导板。 大锣归位 归位是引子、诗、大段念白及[点绛唇]、[粉蝶儿]等曲牌的前奏。例如《空城计》诸葛亮坐帐,众将参见以后,诸葛亮念定场诗之前,即用大锣归位。用于大段念白之前的,如《盗御马》中窦尔敦向贺氏弟兄述说当年在李家店比武的经过时。在这种情况下,都是由角色念“听了:”、“你且听道:”或“容奏:”等而引志下面的归位来作为承上启下之用。 小锣归位 小锣归位的用途同于归位,只是按照剧中人物身份和情节的要求有所差别。如《击鼓骂曹》中祢衡在讽刺曹营将士的大段念白之前,即用小锣归位。 大锣五击头 又名五锤。用于人物简单的上下场及配合舞台上的简短动作。例如《搜孤救孤》中程婴定计一场的上场。有时用以加强语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独白“唉!”之后,即打五击头。 小锣五击头 用途与大锣五击头一样,只是根据剧中角色和情境的不同而使用。如《女起解》中崇公道的上场。 四击头 音响、节奏均强,由于大锣在小锣和铙钹的配合下共敲四下而得名。主要是配合人物上下场及亮相。例如《艳阳楼》高登的上场;《定军山》黄忠的上场等,都用四击头。另外,在起霸中多用四击头来配合亮相。 切头 又名软四击。四击头是大锣连击四下,而切头则是第三击改为小锣。用途大约有五:1、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2、武戏的夺枪。3、下场前的“一翻”、“两翻”。4、人死前的挣扎。5、趟马的开始。 二三锣 小锣二击、三击反复使用的叫二三锣。用于念引子、诗及唱[点绛唇]、[粉蝶儿]等曲牌的中间,或是在念白里需要分出许多段落的时候,使语句更为分明。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所念引子:“羽扇纶巾(二小锣),四轮车(鼓二击),两代贤臣……”,再如《问樵闹府》中樵夫所念:“相公听了(三小锣),前半月(二小锣),大路旁边(三小锣),有一顽童(二小锣)……”等都是二三锣。 大锣收头 收头用于一段唱腔后,表示情节上告一段落。但与住头用法稍有区别,收头常用作整场或大段剧情的结束。例如《捉放宿店》中,曹操唱罢西皮摇板“昏昏沉沉到故家”以后,即用收头结束。有时也用来结束原板、慢板的唱腔。例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唱完反二黄慢板以后,也是用大锣收头结束。还有时在唱完散板以后,同时配合下场的动作,例如《女起解》中苏三唱完西皮散板“此一去有死无有生”以后下场,《碰碑》中杨继业唱完反二黄散板“寻一个避风所再作计较”以后的场,都用大锣收头结束。 小锣收头 小锣收头和大锣收头大致相同,只是用在以小锣开唱的摇板、原板以后。例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唱完二黄原板“到今日饮酒酒醉人”,即用小锣收头。 大锣住头 住头用以表示歌唱的终止,念白的段落(同时也配合动作,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配合小动作等。例如《玉堂春》中苏三唱完西皮散板“眼前若有公子在,纵死黄泉也甘心。”即是用大锣住头结束。再如《审头刺汤》中陆炳对汤勤念:“我陆炳作的是嘉靖皇上的官,又不曾作他严府的官,又不是他严府的走狗、家丁、使用的奴才!”这里即用住头加重语气,表明段落。 小锣住头 小锣住头多用作:1、歌唱或念诗的结束。2、配合上场(重要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不用)。3、配合下场的动作。4、配合台上的小动作。 两击 又称两锣或大锣两击。多用于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或亮相的时候。例如《盗御马》中窦尔敦对贺天龙等念:“就是那飞镖(两击)黄三泰!” 小锣两击 多用于加重语气。如《宇宙锋》中赵艳容的三笑:“哈哈(小锣两击),哈哈(小锣两击),啊哈哈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9个专题27385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