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瑜伽问答老山日记网

偈颂体什么意思?

90 2025-02-20 05:21

一、偈颂体什么意思?

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又称“偈子”。

二、偈颂体什么意思

偈子,又名偈颂,因为大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如,《水浒传》第四回“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听了四句偈子。”

佛经中的唱词 [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偈颂因为是宣传佛理的短句,梵语“偈”、“偈陀”,在佛教传入中华的时候,就被得道高僧译为汉文“颂”,因此后来的僧人就采用“梵汉双举”并称“偈颂”。偈有两种:一通偈,二别偈。通偈,每句字数不定,句数不拘,以三十二字为一偈;古天竺人,常用此体裁。别偈,每句或二、三、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为一偈。古代天竺语言风格与汉地大异;偈颂原是可以歌咏的,但是被译成汉文,言简意赅,就类同于诗。汉译“偈颂”,与中国旧体诗的发展密切相关,亦是译经大师们照顾本土信众、读者的一种善巧方便。翻开中国史诗,唐代之前,多为四言诗、五言诗;唐代及其后,则以七言诗为盛。因此,译经大师们尽量采用时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契众机。旧译时代,只有四言、五言偈,并无七言偈,如《四十二章经》、《妙法莲花经》等;新译时代(唐代)则不乏七言偈。

偈通常由四句组成,每句以四言、五言、七言为主;就此而言,与中国旧体诗相象。但旧体诗不但讲字数、句数,而且讲平仄、对仗、押韵,稍有不慎或技巧欠佳,便导致“以辞害义”,故佛教的译经大师们,就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因不加藻饰,追求易晓效果,就形成一种特殊的白话文体。偈由于不刻意讲究平仄、对仗、押韵,长期以来,却因其意义蕴深远而被广为传诵。

三、手臂麻木可以做哪些瑜伽体式得到改善?

手臂发麻可能是斜角肌过于紧张导致,可以偿试一些斜角肌的拉伸,如果未有减轻,建议去医院检查是否有其它病症。下附斜角肌拉伸方法。

创体分享——斜角肌仰卧拉伸

1.牵伸者取仰卧位。在无痛原则下,使头颈部尽量向右侧屈。为避免头部额外的回旋动作,注意让牵伸者鼻尖在整个过程中指向天花板。牵伸者也可下拉左肩使其远离头部,并固定斜角肌在助骨上的附着点。这种起始姿势,可使左斜角肌在无痛原则下最大幅度拉长。

2,搭档的右手放在牵伸者头部左耳上方。左手放在牵伸者左肩上以固定其左肩。让牵伸者缓慢地推搭档的右手,就像其试图使左耳靠近左肩。确保其头部没有额外的回旋。牵伸者不能用肩上推,是因为我们固定了肩膀,也就是固定了斜角肌的远端止点。施加阻力使斜角肌等长收缩持续6秒钟。牵伸者在整个过程中正常呼吸。

3,等长收缩后,牵伸者放松,吸气。放松时头部保持在起始姿势。

4,呼气时,让牵伸者右耳尽力靠向右肩,注意使鼻尖一直朝向天花板。这可以加强对斜角肌的牵伸。

5.上述动作重复2~3次,然后帮助牵伸者重新固定头部,以完成右斜角肌的牵伸。

由于斜角肌的特殊性,牵伸者可通过头部的回旋单独牵仲前、后斜角肌。具体练习如下:

1.左侧前斜角肌一颈部右侧屈,然后头部左旋45度,从这个姿势开始,顺序牵伸。

2.左侧后斜角肌—颈部右侧屈,然后头部右旋45度,从这个姿势开始,顺序牵伸。

3.右侧前斜角肌一颈部左侧屈,然后头部右旋45度,从这个姿势开始,顺序牵伸。

4.右侧后斜角肌一颈部左侧屈,然后头部左旋45度,从这个姿势开始,顺序牵伸。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9个专题32153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