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太极拳问答老山日记网

太极拳盘架时双手是用实腿腰胯甩出去的吗

60 2024-01-18 13:50

一、太极拳盘架时双手是用实腿腰胯甩出去的吗

是的,力量主要来源於地面,通过蹬腿,然後通过腰胯将力量传递在手上

二、太极内劲是?

恩,在中医中叫正气、先天气、真气。武学中叫内力、内功、内气、内劲。

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如果用一句经典的话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主要是不好说,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由于太极打的是意识拳,就是说先出意识再动作。意为令旗,行听令而动。这样在大脑皮层就行成一种条件反射,意动而行动,就是说你只要意识有反应,然后动作就迅速跟上了。

无招胜有招就是靠的条件反射,为什么中国武术天天练习,其实许多人都不知道。

每天练习一便套路的时候,还要配合上意念的引导气,先是大脑中有清晰的意识,然后才有动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惯性(那就和广播体操一样了)

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有太极理论的支撑(你需要查阅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经》等等有关太极理论的知识,太多内容我就不打了)

可以买一本《陈式太极基础22式》,仔细读一下,成都时代出版社的。

有空可以交流一下。

原创…………

三、请教太极高手,太极的力从何来

“用意不用力”,作为太极拳的一般原则应该说是正确的,由于这一原则的内涵与字面意义有较大差别,且其本身也有一定的适用时间和范围,对太极拳初习者来说,掌握起来十分困难,甚至产生误解,走了弯路。

用意,是容易理解的。“意”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而非空洞的意。事实上,任何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任何事,都需意识的指挥,只不过太极拳更强调用意这一点。它要求每一动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终都要在“意”的指挥下运行。如“起势”这一简单动作,也必须在意识轻轻引导下,两臂前平举,沉肩,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以两肘下坠带动两手轻轻下按。可以说,太极拳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要神经系统去做“意识体操”,得到锻炼。这一点对于只为健身而习拳者意义更大。

“不用力”显然是相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不用力的动作。动作的完成若无肌肉的收缩是不行的,不用力则无法出拳,甚至无法支撑身体。它的含义是:一是不用拙力,二是少用力气,能用10%的力可完成的动作,决不用11%的力量。就推手及散打讲,不用力是指相互接触时作用力要达到最小。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一般原则,也是人类的本能,不能把它神秘化,片面追求“意”、“气”,而排斥“力”。否则,就会把意念活动割裂架空,使人莫测高深,无所适从,从而将科学变为中华民族的玄学,这对太极拳的推广与发展非常不利。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四、如何掌握练太极拳的大柔大软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太极拳柔软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

五、出拳速越快力量越大吗?怎么用腰带动拳脚?

爆发力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速度,拳法的不同以及发力姿势的不同都会影响爆发力。发力的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整个发力的过程要讲究“节节贯通”,力由脚发,也就是用脚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传导至腰部,再由腰左右拧转将力量传导至肩部,之后送肩出拳。这就是一个发力的总体过程,理论是这样,实际操作还需要细心体会。

六、练寸拳的要领是什么

寸拳在咏春,形意(崩拳),八卦掌里还有寸掌。简单地说,当你内功,外功都很强时,随便发个弹抖劲都是寸拳。传统武术中有“单指震乾坤”已经其他的贴着,零距离或近距离发力的都可以笼统的说是寸拳。更形象地把“寸劲”比喻为:“聚力于瞬间,发力于一点,点点透骨”。

    寸拳并不是要把人打飞或跌出,应当被击者原地不动才对。而劲力(力道线,假想的一条弧线)从己方的脚下起,穿透对方身体而奔向对方的后上方。其劲甚直,甚快,然而在平直的劲道里,暗含着斜向上,和斜向下的两种劲,向前的平直劲有后脚用力蹬,前脚直着趟和扭腰,顺胯,向前松肩而得的;斜向下的劲是由坠肘,沉肩,拳面微向压而前倾等动作的配合,周身从上到下松沉而得的;向上的劲,上挑之劲,是由腰配合蹬腿上传,意见向上运腕时而得来的。其击打效果对人体表面破坏性不大,而是对人体内脏形成一股很强的冲击波,形成对内脏的穿透力与震动力。击中后往往发生心慌意乱、想呕吐的感觉。轻者可使对手丧失战斗力,重者会因吐血而死亡。

首先,要打好寸拳就要首重内功的训练。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云,内劲是武术的核心,得其一而万事毕也。同时他还追求中和之气,即虚无之意的功用。当意、气、力相与为用,感而遂通,内外合一的时候,自然发力时,可以随心所欲。

    内功可以通过站桩来训练(无极桩,浑元桩,三体式都可以)。站桩有些时日时,当自觉双手,双足有热涨感,有气达四稍,力充掌指之感,此之谓内三合。并觉丹田气足,在体内运行流畅,四肢,四稍之感甚强,这时候可以练一些动功,如少林大力金刚气功,或者形意拳的盘跟功(是一套根据《内功经》编的动功,)。即随外气之呼吸,其内气之升降开合,先看前方3,4 米远处的一个目标(如一颗树),以意引导,将自己的气和劲伸长,使掌指与目标相呼应而连接起来。气升时,劲向回缩,自觉自己的劲已将目标拉过来,气降时,后褪蹬劲,前脚是指抓地,气贯双掌,以气催力向前发出,自觉自己已将目标推出,如此一升一降,一松一紧,一吞一吐,既可打下爆发劲的基础。(其实你要练过这两套动功,你就知道他们都是运转大周天的动功)

    其次要注重外功的训练,就是要注重全身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柔韧训练。尤其注重手腕力量的训练,道理很简单,你要发力,首先你的手腕就要能够传递并承受这股能量!

    当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内、外功的时候,现在下面就要研究寸拳的发力要领,发力程序了。

1.要注意“松整”二字,

很多爱好者柔韧性还好,但是让他松,就是松不下来,当松的时候,应当是上虚下实,关节应当是节节松开,这样才能节节贯穿,发力时自然劲力通达,整合,高效。而且松之后,你还可以从地面借到更多的力。

训练松,还是最好冲站桩做起。力由丹田发出,腕,掌,指等稍节岁暂时“紧”了,而肩,胯,腰等跟节则仍上放松的,切忌浑身绷紧,使身体像一跟木桩,失去了弹性,达不到站桩,行气的目的。 放松是获得爆发力的前提,而且肌肉放松时,会处于拉长状态,更富有弹性,也就能获得更好的爆发力。全身通透则是放松的更高的形式。而整是放松后的结果,同时,还要注意,六合以及腰的总领,枢纽作用。(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即为六合。 )拳之出入,步之进退起落,气之呼吸开合,处处整齐协调,周身完整一家。

    2.头要保持中正。

因为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形意拳中也有三顶(头顶,舌顶,指顶),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为发力的根本。”欲保持中正不偏,则需“虚领顶劲”。

3.肩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肩关节属于“三节”中的根节,而且气血、内劲能不能顺利地通过肩而到于肘,再通过肘达于手,肩部的放松和紧缩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李小龙曾举例说,人的内力的运用如水在一个水管中流过而节节推向攻击点,但如果把水管的根部扎紧时,“流水”可能就无法畅通。对肩关节的锻炼与要求一般是先求其放松,在气血通达的前提下再逐步转入沉肩的锻炼,以使肩关节微微向下沉劲,从而促使人体的内劲和气血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

    4.肘为中节,是承上启下的转换部位,所以中节绝不能空。

    如果肘关节的劲力一空,则整个上肢与躯体所蓄的劲力就会涣散,则周身之力合不住。因为根节是劲力的发源之处,中节则是劲力的含藏之所,而梢节(手、足)才是劲力的终放之点。在“寸劲拳”的具体打击过程中,基本的要求是“垂肘以求中正”,也就是肘必须有向下垂坠的劲,这也是为了使练习者能逐步地掌握既无前栽后仰之弊,又无空虚漂浮之病的关键所在。接下来,才是催肘以求发力,因为肩不催肘肘无力,肘不催手手不及,惟有以肩催肘,其劲气方能贯肘,以肘催手,劲气才能到手,亦即三节合一则整劲乃出。

5.运腕

腕为梢节,亦为连接手与臂的关节。在李小龙的“寸劲拳”中,它有独特的作用和与众不同的发力姿势,这也是学习“寸劲拳”发力技术的重要技术环节。在出击前,拳头适度放松,手腕下塌而微微向下,在拳冲出接触目标的瞬间,手腕才突然转上并同时握紧拳头发力,以拳之下端由正面打击目标,其着力点是拳头下部的三个指节。在这里,李小龙之所以要求在出拳前应先下塌,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姿势的作用在于能聚集劲气于手部的神门穴与增大腕关节的支撑力量,如果以普通的姿势去调整腕关节则劲气所贯注的便不是“寸劲拳”所特别需要的神门穴而是集中于劳宫穴。劲气注于劳宫穴的优点是长劲比较猛,但却无法打出具有震动内脏的“寸劲”来。

6.含胸拔背(略)

7.前膝盖在击中的一瞬间会随着坠肘而下沉,所以打完后其高度会低于后膝盖高度。

8.用腰力(参见太极拳的论腰,腰是上下力量传递的枢纽)

寸拳发力要领: 习者仍然持警戒式站立(注意:将有力的拳脚置于前方,下面以右手右脚在前为例)。首先度量距离,伸直前手臂,指尖触目标,为合适站位,然后前手轻握拳,拳眼向上,拳面向目标,回收身前离目标13CM处(0cm也行),松握拳并塌腕,肘贴肋部,正对目标,后手拳置下颏处,同时将身体重心后移,前脚掌轻着地,重心大部分在后脚。全身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做好上述动作后,目视目标,做几次深呼吸,以放松身心,然后深吸一口气入丹田,而后后脚猛蹬地面(并微向外转动),同时向外(右)拧腰,转髋、展胸、顺(转)肩,以肩催动大臂,大臂催动小臂,小臂催动拳头,并将原来塌腕之拳猛上翘击中目标,同时重心前移将原来之高虚步变成前弓后箭之弓箭步,在拳击中目标的一刹那,拳头猛握紧,内部呼吸猛下沉,短促的爆喝一声(声音:哈、嘿等),压缩横隔膜,同时意想丹田之能量通过前臂达拳面喷射而出,其劲力洞穿目标。

击中目标的劲力是由全身肌肉力量,自身体重、内力和寸拳特定的技术动作发出的瞬间爆发穿透力(切记脚蹬地,转腰之力用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站地图 (共9个专题8495篇文章)

返回首页